守护“睛”彩·“视”不宜迟——预防近视科普知识宣传
3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是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重要守护月。眼睛是身体的一部分,是心灵的窗口,更是发现美的第一感官。今年的宣传教育主题是“抓早抓小抓关键,更快降低近视率”。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发病人数据世界首位。同时,起始发病年龄又有不断下移的势头。看着同学们稚嫩的脸上架着厚厚的眼镜,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会感到心痛,保护视力是我们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人都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视科普
1.什么是近视
近视,又称短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指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远处物体模糊不清。
2.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区别
假性近视是因为眼睛紧张,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看不清楚。当眼睛放松后,光线又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视力提高至正常。而真性近视一般是因为眼轴变长,即使眼睛放松,光线仍聚焦在视网膜前面,看不清楚远处物体。
3.近视的前兆
凑近、眯眼
看东西离得很近,看电视不自觉往前走,往往提示孩子视力变差,还会出现长期眯眼的现象,导致眼部肌肉疲劳,近视度数加深得更快。
揉眼、眨眼
近视的孩子因看东西模糊,眼睛疲劳,经常揉眼睛可能提示孩子视力下降。同时,经常揉眼睛,会造成慢性结膜炎及角膜损伤,眼睛不舒服,孩子会频繁眨眼睛。
歪头或斜眼
排除斜视后,近视的孩子喜欢歪头或斜眼看东西,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散射光,从而看得清楚一些。有时候也会出现皱眉,皱眉可以造成眼睑及眼外肌的变化,改变眼球形态,从而看得清楚一些。
经常拉扯眼角
这样能减少光线的散射,并压平角膜,改变屈光力,让轻度近视视力暂时提高。但长期拉扯眼角,会造成散光。
如何护眼
家长篇
1.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
家长应让孩子到户外阳光下度过更多的时间,这样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已患近视的孩子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假期的体育作业,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家长陪伴孩子时,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3.避免不良用眼行为
家长引导孩子在走路、吃饭、卧床时不能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在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也不能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读写姿势,提醒孩子要始终保持“三个一”:读书写字身体要坐正,保持眼睛与书本距离为一尺、胸前与桌子距离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为一寸。
4.保证睡眠质量和膳食营养
家长要保障孩子的睡眠质量,确保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让孩子多吃鱼类、水果和绿色蔬菜等有益于视力健康的营养食品。
5.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改变“重治轻防”的观念。家长要关注室内照明和孩子的视力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看电视时凑近屏幕、抱怨头痛或经常揉眼睛等情况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近视矫治。尽量在眼科医疗机构验光,避免出现因不正确的矫治方法导致近视程度加重的情况。
学生篇
1.强化健康意识
学生要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学习科学用眼、护眼的知识,并向家长宣传;积极关注自身视力状况,感觉自己的视力发生明显变化时,应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然后尽早到眼科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
2.养成健康习惯
遵守近视防控的各项要求,认真规范地做眼保健操,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周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3次以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少吃糖、不挑食,自觉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次数。
爱眼口诀
保护视力很重要,不良习惯须改掉。
台灯放在左前方,室内灯光不可少。
读写姿势要正确,一尺距离为最好。
乘车走路勿阅读,趴着躺着不看书。
青山绿水常亲近,睡眠充足不过劳。
心明眼亮精神爽,宽广世界多美妙。
一双明亮的眼睛,它装着四季的色彩,它藏着世间的动静,它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也是它帮我们收藏这美好的世界!
爱眼知识要掌握,科学用眼不能忘。保护视力从小做起,让我们积极行动,用心呵护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