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浅谈“惊蛰”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的运用
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幼儿园 倪雨青
[摘要]“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通过在幼儿园生活中开展“二十四节气”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萌发民族自豪感。本研究以“惊蛰”节气为例,根据“惊蛰”节气特征与民俗,结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尝试将节气活动以多种形式融入幼儿生活进行实践研究,以节气入手萌发幼儿对祖国的自豪与热爱之情。
[关键词]爱国主义 节气活动 惊蛰 教学做合一
一、研究背景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背景下的实践要求
立德树人,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等,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师,要把立德树人的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活动中。
(二)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课程在萌发爱国精神上的价值与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应利用传统节日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1]从而深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精神标志与文化“基因”,它融合了天文学、气候学、物候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只要自然规律存在,“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就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将“二十四节气”应用到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支持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开展节气活动,不单单只是形式上的讲解介绍,这样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感受,应该根据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上学”,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实践去亲自探索。
二、“惊蛰”节气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的运用
(一)经验指引——落地于幼儿生活经验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的变化,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开展节气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着眼于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上的新经验的获得与巩固,让节气活动生发于幼儿的生活,又为幼儿的生活增添新的经验指引。
以“惊蛰”为例,“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气温回暖、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注重这一节气,将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在“惊蛰”前后,到处能看到农民劳作的身影。
幼儿园园内有一块种植地,每学期都会开展相关的种植活动,在以往,幼儿大多只参与了种植和收获的环节,对于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其实参与不多,一般是教师为幼儿事先打理好了种植地,方便幼儿直接播种,所以平时只有一小部分幼儿能维持兴趣。但在了解了“惊蛰”农事活动后,幼儿关注到了春耕前的泥土整修与翻土,为此提出了对于种植地的问题:“我们的种植地里都是杂草,要怎么种菜呢?”“还有很多小石头,也可以种进去吗?”对于这些问题,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草拔掉再种菜。”“我们可以先把草剪断,这样拔的时候省力一点。”“拔下来的草可以给小羊吃。”“石头可以铺成小路。”“要先种菜再铺路。”通过讨论,幼儿认为首先要考虑如何将杂草去除,幼儿先收集去除杂草的工具,有的带剪刀,有的带镰刀,有的徒手拔。费了一番力后幼儿将杂草用自行车运输到羊圈给小羊改善伙食。将杂草去除后,幼儿又将混在泥土里的大石子挑拣出来统一放置在墙根,计划种好蔬菜后用石子铺路。一名家里有菜园的幼儿发现在种植前需要用钉耙翻土,他拍下了奶奶翻土的视频展示给同伴观看,并且根据视频向大家大家,翻土时要把钉耙举起来,用力将钉耙的牙齿砸进泥土里,然后将下面的泥土挖出来。幼儿迫不及待想要在种植地里尝试一下,于是提供视频的幼儿从家里带来钉耙,而他们发现带来的钉耙很高很重,一个人无法使用,面对这一问题幼儿展开讨论并且几人不断尝试,最终他们认为应该要大家一起合作,一些人扶着后面防止钉耙掉下来,一些人扶着前面来翻土。在一番尝试后幼儿发现这样使用是有用的。这一过程中幼儿懂得了如何探索使用工具,并将这一经验运用到之后的探索中。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即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方法。“惊蛰”节气始于自然,始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有明显的体现,开展“惊蛰”课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幼儿更应该利用多种机会到自然去参与活动,亲身感知与体验,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惊蛰”有多样化的经验获得,并进行累积与整合,将相关的经验内化为能改造环境,改造生活的能力,赋予“惊蛰”从外而内、再从内而外的经验循环式的探索形式。所以节气活动是从生活中提取,经验中内化,又在经验中提升,生活中体现,真正做到实处。
(二)形色多彩——基于一日生活的多样化探索
在开展幼儿园课程时需要注重开展形式与组织方法的多样化,以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在多种游戏中探究。节气活动也是如此,一个节气中蕴含着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以此也可以将其延伸成多样化的活动,同一内容也可以用不同形式体现,因此节气活动下的活动开展形式也会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以“惊蛰”为例,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象都能在我园对面的公园中充分感受到。幼儿来到公园进行户外活动锻炼,春暖花开,公园的春色吸引着幼儿去探索自然。于是开展了“寻找春天”的活动,幼儿在公园里自由探寻,通过观察、对比、收集、记录等方式找到春天的痕迹,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幼儿对春天事物的外部特征有了充足的经验,例如粉白的花、翠绿的叶。由此延伸开展的“记录春天”的户外写生活动中,幼儿将室内的材料工具转移到室外,运用多种材料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将自己眼中的春天大胆表现出来。同时因为参与到了改造种植地的活动,之后幼儿对于种植的兴趣也较以往要浓厚得多,在午后散步时幼儿也时刻关注着种植地的情况,并将自己的发现及时分享给他人,引发对问题的探究,例如“为什么菜苗长得慢?”“为什么出现了很多蜗牛?”幼儿尝试解决种植地里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惊蛰”节气农耕活动在园内种植地中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除了在户外感受“惊蛰”节气,还可以把节气引入到室内活动中。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一首《惊蛰》儿歌能引导幼儿直接感知“惊蛰”的节气特征,儿歌通俗易懂,幼儿通过扮演小虫虫将“春雷响,昆虫动”的自然现象用简单的儿歌和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整个活动充满趣味的同时理解民谚中对惊蛰的描述。在自然角中,幼儿经过对“惊蛰”天气特点的讨论,对自然角记录本中的“今日天气”更加重视,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幼儿也关注到一周的天气变化现象,一些幼儿发起了一周天气的统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从接受教师的介绍与讲解转变为自发的观察记录与整理,探究的桥梁由幼儿主动搭起,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已经具备了户外写生的经验,在美术区中,幼儿更能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大胆地表现仲春景色,让“惊蛰”在艺术创造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于学的法子。”在设计与组织“惊蛰”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到幼儿的兴趣与思维特点,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趣味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引发对“惊蛰”节气不同“面”的探索,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幼儿可以从不同角度发现“惊蛰”中包含的不同“面”,当幼儿把这些“面”整合起来之后,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惊蛰”集合,集合中蕴含着幼儿丰富多样的活动经历与生活经验。所以节气活动的开展不能只是着眼于单一的组织形式,要根据不同“面”的特点及幼儿的兴趣方向,嵌入到多样化的形式中,以丰富的视角去感受与创造。
(三)融合渗透——渗透于当前主题活动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教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代表它要和原本的幼儿园主题活动所割裂开来,而是要在当前主题中进行融合,潜移默化地将节气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经验系统与生活中,使节气自然地进入到幼儿的视野中,留存到幼儿的感知中。
以“惊蛰”为例,“惊蛰”到来时中班正在开展《你的家我的家》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由小家延伸到大家,从自己家拓展到中国家。幼儿正利用中国地图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建筑、饮食等不同方面的差异。“惊蛰”时期,当地雨水渐多,春雨连绵,但是北方地区仍是一片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色,雨和雪的对比让幼儿对南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有了直接的认识。通过活动《来自北方的一封信》中聆听北方小朋友贝贝的介绍,幼儿了解到,由于气候不一样,南北方的农事活动也有所差异,除了耕种时节不同,耕种的农作物也因气候而有所不同。“惊蛰”时期南方多雨,所以多种植水稻,而北方地区少雨,并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于是与南方不同的是,北方种植小麦。从“惊蛰”为切入点看各个地区的文化习俗又各不相同,在当地,“惊蛰”时期并没有很重视的习俗,大多还是体现在农耕中,但在其他地区却又“吃梨”的习俗,是因为天气变暖,人们变得口干舌燥,而吃梨可以润肺止咳。还有些地区如香港、澳门,“惊蛰”时有“打小人”的习俗,为的是希望远离坏人,以求生活安稳。主题活动中通过“惊蛰”引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点出“你的家我的家”的主题目标,幼儿深刻认识到各个地区文化的差异,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差异,才让这片土地是如此精彩纷呈。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内容的一部分,它像河流一样贯穿在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中,潺潺流淌,汇聚千年文化。所以开展节气活动,应注重节气与主题活动的融合,打破那一层虚幻的隔膜,使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能让节气活动真正成为生活的课程。
三、反思与总结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不管是教师的指导还是幼儿的探索都应该实际地去做、去尝试、去实践、去反思。要将节气课程融入到幼儿园活动中,少不了教师的研究与实施,只有真正的实施了,才能知道幼儿对此的兴趣,在实施中也能发现活动的不足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才能加以改善,形成系统的活动课程。而幼儿也只有在节气活动中真正动手动脑探索了,才能得到实践经验,提高观察、思考、判断和分析等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
本研究从根据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从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入手,以“惊蛰”节气为例,引导幼儿通过参与、发起多种活动,在实际探索中了解节气与自然、气候、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节气的价值与意义,产生民族自豪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
教育不只是教师单向的传递知识,更是幼儿自主的体验与感知。作为教师,要让幼儿充分接触自然,接触世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学习、积累经验,不断发展与成长。教育隐藏在生活中或庞大或细微的规律与变化中,引导幼儿找到那一把开启的钥匙,则需要教师做教育的点灯人,用一点光芒在幼儿眼中埋下线索,然后让他们自由、让他们去追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